国外展览列表

组织机构
立即咨询参展
 
 
 
 

全国化工园区盛会5月23日在惠州隆重召开

5月23日,为期两天的“2019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广东惠州拉开大幕。本届论坛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主办,由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联合承办,同时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惠州市人民政府、AICM的大力支持。有近200家园区、近500家企业、约1500人参加了这场化工园区的业界盛会,共同聆听了对于中国化工园区发展现状与未来最全面、最深度的解析,并见证了“2019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单的发布。


 

建国70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些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而我国化工园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石化行业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非常关注中国化工园区的发展,已经连续第四年出席论坛。她在致辞中对化工园区的产业定位、建设管理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殷切期望,强调园区要建设特色产业集群、重视专业化科创服务平台建设,勇于承担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她提出,在产业定位方面,化工园区要在专、精、特、优上着力,打造竞争新优势。在建设管理方面,化工园区要在放、管、服上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绿色发展方面,化工园区要在安全、环保、责任关怀上着力,提升行业形象。我们要一起努力,求实创新、砥砺奋进,努力建设一流的、规范的石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在致辞中表示,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土地面积占了整个大湾区的五分之一,开发强度还低于整个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现在还不到10%,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服务大战略、大产业,存在大项目的空间,有基础、有条件成为全国石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为这个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刘吉提出,惠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建设世界级石化园区;把握绿色门槛,守住安全底线;创新驱动促进高端发展。惠州还将在广东省大力支持下充分整合核电、海上风能等多种产业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筹划建设省能源实验室,为大亚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惠州不仅仅要做石化产品的世界工厂,更要做石化能源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发表了《坚持特色发展,强化规范管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截至2018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76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57家,省级化工园区351家,地市级化工园区266家,全国已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超过千亿超大型园区14家,产值在500-1000亿的大型园区33家,产值100-500亿的中型园区224家,产值小于100亿的小型园区405家,可以说未来这676家化工园区将承载着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接近14万亿产业的石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李会长指出,在肯定化工园区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化工园区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肩负的责任使命,认识到国际环境、安全环保的不确定性,创新能力的制约性,以及我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即产业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集聚效应不显著、社会责任需强化等问题。
 

他建议,我们应努力探索中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包括:有序推进企业搬迁入园、巩固化工园区整治和安全环保排查成果、强化园区规划的约束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推进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在规范化管理方面,需要完善规划布局、制定化工园区标准体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等。他鼓励我们全行业团结一致,创造出新的成就!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主持过程中指出,我国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全行业凝神聚力、汇智强力、精准发力,走出一条既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深入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子,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取得发展理论和建设实践的新突破。他肯定了惠州的发展理念,非常认同工信部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作危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他强调,因为化工园区是搬迁转移重要承载体,所以大家需要重视化工园区的认定工作,这是接下来可能要强化的一项工作。在22日同期召开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联盟会议上,工信部、规划司、政策司都谈到正在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发展质量的评估,参与评估的示范基地全国共有384家,其中石化行业38家,占整体的10%。2018年,参与评估的石化基地38家当中有36家给出具体的评估结果,其中5星的为1家,4星13家,3星11家,2星1家。他强调,园区一定要认真地研究评估办法、体系和指标,找差距,补短板,扎实推进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处调研员韩敬友针对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对承接危化品企业搬迁的化工园区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加快园区的评估认证工作。第二,要完善基础设施。第三,希望各位园区的领导在发展引进大项目的同时,也能为中小企业预留一些发展空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介绍了2019中国化工园区综合评价暨化工30强情况。杨挺指出,随着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国各省市加紧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目前已有山东、江苏、云南、湖北、辽宁、陕西等省份开启了化工园区认定或评价工作,为我国石化产业及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公布了2019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及潜力10强名单。已评选出的化工园区30强在2018年实现石化销售收入总量2.55万亿,占全国石化产业销售收入的20.6%;化工园区30强在2018年实现利润总额2115.8亿元,占全国石化利润总额的25.2%。化工园区30强利润率为8.3%,而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6.77%。评选出的30强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设施配套、绿色生态化发展、安全与公众认知、园区创新发展等方面为全国化工园区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AICM主席、卡博特资深副总裁、亚太地区总裁朱戟发表了《中国化工行业的关键时刻》的报告。他称,每年的园区大会都是AICM最重视的项目之一,因为在AICM多位成员中,大家都认为化工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就是化工园区的发展,化工园区发展的兴衰会对行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化工行业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到了大约12%。据国际化工联合会(ICCA)统计,2017年在全球范围内,化工行业对全球GDP贡献了5.7万亿美元,相当于占世界GDP的7%,支持了全球1.2亿个就业岗位,而在亚太区,化工行业贡献了2.6万亿美元,并支持了8300万个就业岗位,化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他呼吁大家一起立刻践行责任关怀的工作,并发布了AICM 201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立帆发表了《全球能源市场展望与埃克森美孚的在华发展战略》,他指出人口数量与生活水平共同决定了能源的需求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在化工领域出现显著增长,其中亚太地区增长最快。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体,巨大的市场容量促进了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远超其他国家。中国的能源需求一直以煤炭为主,但近年来中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煤炭需求持续缩减。埃克森美孚认识到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投资地,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埃克森美孚将改善基础运营加强整合,全面利用在华生产设施,推进特种化工品业务、油品业务的开发。

 


最后,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区介绍了大亚湾石化园区产业战略规划与发展思路。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2018年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居前列,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和投资超70亿美元的中海油/壳牌三期项目正在筹建,在国家和省市的重视支持下进展顺利。这些“巨无霸”项目建成后,大亚湾石化区规模将达到世界级水平。世界级石化产业园区不仅需要规模,更需要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品和知名品牌。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落户项目89宗,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中下游产业,着力引进行业领先、技术先进的化工企业等,推动更多世界化工巨头同台竞技,全面提升大湾区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同期,大会组委会安排了精彩纷呈的分论坛。与会嘉宾与代表分别在AICM专题会、第五届化工园区与跨国化工公司CEO圆桌会、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智慧化工园区、化工园区安全与环境管理、媒体见面会暨园区投资对接会、化工物流7个分论坛上,围绕化工园区的规范管理与绿色发展等焦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大会在短暂的两天内为业界人士呈现了化工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与会嘉宾深度探讨了当前整个行业转型调整的大环境下如何应对挑战和把握新的机遇。行业整体的共识是进入合规园区的合规企业将是转型大潮下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园区来说,实现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是未来的整体趋势,为了促进化工园区的规范化、绿色化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将于下半年在南京举办2019中国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大会,欢迎大家前来共同探讨化工园区的规范化、绿色化发展之路。


 大会主要内容:

  • 聚焦绿色化工园区的创建与可持续发展

  • 热议化工园区的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

  • 探讨危机公关与化工园区责任关怀体系建设

  • 发布《化工园区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研究汇编》

  • 考察南京江北新材料产业园

200+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跨国公司的重量级嘉宾

500+国内外化工园区管理者

200+绿色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技术专家